步态是人体行走时的一种外在表现,反映了身体多个系统的协同工作情况。对于病人而言,由于身体受到疾病或损伤的影响,其步态往往会出现异常。这些异常步态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,而不同类型的病人步态与特定的疾病或功能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了解病人步态的分类有助于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诊断、评估病情以及制定康复计划。
一、根据病因分类
-
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步态
- 痉挛性步态:常见于脊髓损伤、脑性瘫痪、脑血管意外(中风)后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。由于大脑或脊髓对下肢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,导致下肢肌肉张力增高,肌肉痉挛。患者在行走时双下肢伸直、内收,膝盖互相摩擦,脚尖拖地,呈剪刀样步态。这种步态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,使他们容易摔倒。
- 共济失调步态:可细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和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。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多见于小脑病变(如小脑萎缩、小脑梗死等)患者。小脑在协调肌肉运动和维持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,当小脑受损时,患者行走时摇晃不稳,步伐大小不一,方向难以控制,就像醉酒者走路一样。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通常是由于脊髓后索病变(如脊髓痨)或者周围神经病变(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)导致本体感觉障碍引起的。患者行走时抬脚过高,落地过重,双眼注视地面,需要借助视觉来调整脚步的位置以维持平衡。
- 慌张步态:是帕金森病的典型步态特征。帕金森病影响大脑中控制运动的区域,导致肌肉僵硬、运动迟缓以及平衡功能受损。患者在行走时身体前倾,弯腰驼背,头部和颈部向前探出,步伐小而快,且越走越快,难以自主停止。
-
肌肉骨骼疾病相关步态
- 疼痛步态:当患者下肢存在肌肉、骨骼或关节疼痛时,会出现这种步态。例如,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,由于关节软骨磨损、骨质增生等原因,关节疼痛、肿胀且活动受限。在行走时,为了减轻疼痛部位承受的压力,患者在疼痛侧的下肢支撑相时会尽量减少负重时间,步幅减小,行走速度变慢,身体重心偏向健侧。
- 肌无力步态:肌肉力量不足会导致这种步态。比如,股四头肌无力时,在支撑相早期膝关节无法正常稳定,会出现膝关节过度屈曲的现象。患者可能会通过身体前倾或者用手辅助来维持身体的平衡,并且步长和步速都会受到影响,行走时显得较为吃力。如果是臀肌无力,在摆动相时,下肢的推进力不足,会导致步幅减小,行走速度减慢。
- 跛行步态:可由多种肌肉骨骼问题引起,如髋关节发育不良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、骨折愈合不良等。以髋关节疾病为例,患者的髋关节存在结构或功能异常,患侧下肢的步长缩短,为了减轻患侧髋关节的压力,身体重心会向健侧偏移,行走时会有明显的跛行现象。
-
其他疾病相关步态
- 心血管疾病相关步态: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,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,会出现乏力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这些症状反映在步态上,表现为行走缓慢,步幅小,且容易疲劳。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可能需要频繁休息,因为心脏无法为肌肉提供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行走速度和距离。
- 代谢性疾病相关步态: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周围神经病变,会影响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。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,在行走时容易失去平衡,步态变得不稳。同时,由于糖尿病可能导致足部溃疡、关节畸形等并发症,这些也会影响正常的步态。
二、根据步态特征分类
- 短腿步态
- 当患者双下肢长度不一致时,会出现短腿步态。短腿一侧的步长明显缩短,为了代偿这种差异,骨盆会向短腿一侧倾斜,身体重心也偏向短腿一侧。从外观上看,患者行走时会有明显的跛行现象,整个身体的对称性被破坏。
- 跨越步态
- 这种步态表现为患者在行走时下肢以一种过度抬高、跨越的方式向前迈步,就好像在跨越地面上的障碍物一样。常见于足下垂的患者,如坐骨神经损伤、腓总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踝关节不能正常背屈时,患者为了使足尖能够离开地面,就会采用这种步态。
- 跨阈步态
- 与跨越步态类似,患者在行走时下肢也会抬高,但跨阈步态的抬腿动作更为突然和僵硬。患者的足尖下垂,在迈步时好像要跨越一个门槛一样,每一步都需要刻意地将下肢抬高,以使足尖能够越过地面,并且在摆动相时,下肢的摆动幅度可能相对较小。主要原因是腓总神经麻痹等。
病人的步态可以根据病因或步态特征进行分类。不同类型的病人步态为医护人员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,有助于明确疾病的类型、严重程度,并为制定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方案提供依据。